創業板注冊制從8月24日實施以來已經一個多月了。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因此,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是資本市場建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改革的平穩推進將有利于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體系,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然而有專家稱,創業板注冊制實施以來,高科技含量方面仍然質量欠佳。創業板首批18家企業中,有13家是制造企業,剩余的5家企業分屬于倉儲業、紡織業、軟件信息和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以及文化藝術業務。而從“科技含量”來看,其中大部分的發明專利數和研發投入都沒有科創板高。
在國家大力倡導建設創新型社會的氛圍下,雖然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專利、商標、PCT絕對擁有量不斷擴容,但本應具備有“高成長性和高科技含量”的創業板企業在發明專利、企業研發投入和產出、科技人員占比、以及所處尖端科技領域等指標上均差強人意,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作為衡量企業研發實力的標準之一,發明專利數量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一般而言,發明專利越多的公司技術水平越高,反之則越弱。而“硬科技”也是最受資本市場青睞的資產,這類企業研發能力強,未來增長空間大。目前在審的創業板公司中,他們中大部分獲批(我國)發明專利的數量極少,甚至很多公司是個位數。
那么,首批18家企業研發能力如何?首批去年總研發經費13.36億元。其中3家企業研發費用過億,但并不高,分別為4.2億元、3.94億元和1.11億元。15家企業去年研發經費同比增長,增幅最大的達到82%,研發費也只有9267萬元,而少的公司研發費用只有幾十萬元。
而在科技人員占比方面,“十八羅漢”也顯得略微單薄。除了個別公司在研發人員能有800余人,占比超過53%比較搶眼以外,其他企業由于本身所處行業特性,在技術人員占比,特別是研發人員的占比都不夠高。
特別是從所處領域的科技含量來看,盡管這些企業在各自行業內都做了一定的創新并且有比較不錯的業績表現,但總體上技術門檻不高是不爭的事實。分屬電子設備制造企業的幾家企業以代工和生產配件產品為主,醫療行業以生產常用中成藥為主,其他幾家在文化、紡織、儀器制造的企業在所處領域內也不具備太強的科技競爭實力,以生產普通產品為主。這與創業板注冊制“三創四新”的定位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特別是其中難以找到如芯片制造等硬核尖端科技企業作為代表,見證創業板的注冊制實施還是有些遺憾的。
另外,有業內人士稱,目前申報創業板的企業中大部分行業都比較傳統,缺乏科技創新能力,這不利于我國創業板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有專家建議,可以適當增加創業板中具備較強科技創新能力、具有自主可控新技術、符合國家戰略的企業,而對于一些因為新技術推廣需要較大的投入,而影響企業利潤水平的企業,審核機構應該對類似的企業在業績上給予一定的寬容,而不能再以審核制的思維來看待這些企業。
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運行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改革的征程仍路漫漫。相信未來創業板改革的步伐將會更穩健、更堅定,創業板也將在加大高科技含量的基礎上,實現國家扶持高新科技中小企業的初衷,帶動創業板深入可持續發展。